当前位置:时髦范 >

健康疾病 >健康常识 >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一个人突然发生了变化,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我们最常想到的就是,他一定经历了什么事,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跟以往判若两人了。一起来看看突然就不想说话了。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1

一:意味着他明白了多说不如多做,懂得了谨言慎行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总是不停地说话时,他是没有时间思考的,看似他口若悬河,才华横溢,内心有可能很贫瘠,思想也有可能很空虚。

当他不停地输出而没有任何输入,早晚会有神思枯竭的时候。

而那些话很少的人,反而是思想更有深度的人,他们不停地充实自我,不停地思考和反省,每分每秒都在进步着。正如鲁迅有句话说: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我便感到了空虚。”

当一个人越来越不爱说话,不是他心情很差,而是他突然想明白了。

他意识到话越多,危险就会越多,所谓祸从口出,便是这个道理。只有少说多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上进,也更安全。

二:意味着他看透了人际交往的本质,不再浪费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终究离不开一个利字。

有利益牵扯时,他们可以跟你无比亲密,一旦没有利益可图了,他们就会瞬间跟你划清界限,保持距离。人心就是这么现实。

当你看透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浪费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

你会慢慢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社交关系,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维系的,他们都属于无用社交的范畴,带给自己的只有内耗而已。

与其如此,倒不如让自己的圈子干净点,及时将一些人踢出去,自己也能早日清净。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同时也很有限,你花费太多在无用的事上,就会忽略真正有用的、重要的事,这才是最大的不理智和得不偿失。

三:意味着他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开始懂得了为自己而活

以前,我们觉得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于是拼命地去结交朋友。以前,我们觉得只要赢得过别人,人生就算是成功的,没有遗憾的。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称之为朋友,人生当中的`很多事,也没有必要跟人攀比。

到头来我们终将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这是人生的分界线,悟透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而是真正懂得了为自己而活。你会开始考虑,你想要的是什么,你人生的重心是什么,以及你每一天的生活,到底该怎么过。

到了这一步,成熟才刚刚开始。

一个人突然变得不想说话,也不想跟人来往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意味着他变得成熟了,活得清醒了,内心也变得比以往更强大了。

人生本就孤零零地来,又孤零零地走,没什么好介怀,好伤感的。

只要你忠于自己的内心而活,尽可能地让人生少点遗憾,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一生了。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2

缄默效应(Silence effect)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女朋友多次向男朋友表达想要沟通的意愿,但是每次提出问题后,都被对方当做“无理取闹”处理,不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两个人还会因此大吵一架。最后女朋友对于两人之间的问题不再提起,感情也由失败告终。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缄默效应:滥用强迫手段所招致的沉默。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考虑到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大都愿意挑他人更喜欢听的话来迎合对方,对那些可能会让对方不悦或是不利于自身价值的话,会选择缄口不言。缄默效应就此在人际中发挥着作用。

可是缄默效应不见得是好事。

例如,在职场中,下级因为害怕上级的威严,犯了错误不敢向上级如实汇报,导致上级无从得知正确的信息,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当代年轻人各个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但是又害怕脱离群体,所以哪怕有话想说,也会因为群体意识而选择沉默。这也是招致缄默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的对抗

鲁迅曾经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社会生活中,不少人会选择这样的反抗方式——用沉默来表达不满。

这样的沉默包括面对不公时忍气吞声,他人需要帮助时视而不见,需要挺身而出作证时装聋作哑。说到底,沉默可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同样的,沉默也被这样的人当做积极有效的对抗方式。

不可否认,现代生活节奏迅速,各方面的压力都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成年人还是只有死扛着,与社会的一切都做着自己的对抗。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 第2张

除了将沉默当做与世对抗的方式,现代人越来越不爱说话,也是因为“无话可说”。

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向他人倾诉成为一种奢望。因为人类的悲喜从来都不是共通的,有些心情说出去,免不了被当做一种打扰。

再加上年岁的增长,个体会不自觉的.把一些心情和情绪留给自己,这是个体在内部的对抗。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抗争。

大概是因为人生而孤独,在往后的岁月里,人们会倾向于自己与自己对话。

还有一些人,是无力再对话,只好选择沉默。

经历的越多,体会就越多,矫情的言论不再适合当下的自己,因为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表达方式。

沉默也是表达方式之一。越来越沉默也可以被看做是成熟的标志。

想要让小孩子沉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他们藏不住心事,他们也没有必要藏任何心事。所以小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谈天论地。

成人之后的心事,就如同三毛送给荷西的撒哈拉沙漠一般。

有人选择说,有人选择不说,这只是一种选择。

张扬和喧嚣是生活方式,沉默和不语也不失为一种意境。

现代人的常态就是如此,想得多了,说的就少了。有些话不用说,因为别人不懂。有些话不必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都说击溃成年人的大概只需要一个瞬间,我想这个瞬间也是沉默的瞬间吧。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3

有更重要的使命,怕浪费时间,无暇顾及人情世故

当我们人生得意时,往往喜欢与人推杯换盏,聚会聊天,可一旦我们有了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时,就会觉得人情世故皆是浮云。

试想,如果自己的至亲,遭受了伤害,或是在社会上经历了不公平和羞辱,抑或是生活拮据。

我们的人生课题,绝不是就此沉沦,更不是热衷于活跃在人群中,而是要救家人、讨公道、琢磨多赚钱。

嬉笑怒骂,已经很难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不容易让我们为此烦恼了。

因为眼前所求,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想浪费时间在不重要的事上,所有精力必须全倾注于一件大事。

站的高了,向下俯瞰,很多人已经不再重要,很多话也无需多讲。

《寒风吹彻》中说: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就连名人也是如此。

钱钟书写出了厚厚的《管锥编》,曾经做了几万条读书笔记。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只是完成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

马克思为了写出《资本论》,曾经把大英图书馆的书读了个遍。

突然就不想说话了 第3张

当你全心扑在一件对你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上时,你就会适当地回避人群,懒得费口舌,花心思,去研究人情世故了。

遭受过重大创伤和变故,丧失了对人的信心

心理学上说,一个家庭中的 “观念”,是很重要的.。

例如,家人觉得“农村人普遍没文化”或者“城里人多数傲慢和矫情”,这份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复制到子女身上。

同样,观念是“沿袭”,也是“隔阂”。

就像房思琪和妈妈的对话一样,妈妈认为这一切的错在学生自身,而思琪的亲身经历,让她知道,她只是个受害者,是个涉世未深,没能力保护自己的人。

母女的‘观念’和认知有很大冲突,这份裂痕,很难愈合,甚至会把人推向绝境。

亲人之间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对外人和社会有信心了。

正如离异对人的打击一样,一位同学曾经对我说的,伴侣给了她很大的伤害。

她离婚后的感受就是,好像自己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更不愿与人见面说话,只想跑到一个孤岛上,独自舔伤。

所以,当你在人生的大事上,遭受了误解、挫伤和绝望时,自然不会有能量去维系人际交往了。

认知和心智超过周围大部分人,多说无益

前几年流行一句话:有多少人优秀而平凡地活着。

越长大,就越明白,一个人的幸福,很大概率由运气决定,这个运气,包含了出身、社会环境、所受教育、物质条件、颜值、天资等等。

所以,失败很容易,成功却很难。

有很多资质优良,人品贵重的普通人,因为各种情况,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读过很多的书,加上敏锐的洞察力和认知水平,使得他们的见识和判断力,往往优于常人。

一旦发表观点时,他们的尖锐和聪慧,可能会被陌生人接受,但很难被身边的人接受。

因为,两个人沟通,必须要有相似的水平和认知能力。

为什么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只有被理解,才能让一个人对另一人敞开心扉。

如果交流时,没有与自己“相配”的听众或沟通对象,甚至会被攻击和挖苦,那么任何的说话和来往,都是给自己填堵,所以,多说无益。

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超越大部分身边人时,他的人缘不会太好,也不会喜欢在人群中享受热闹。

标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imaofan.com/jibing/jiankangchangshi/5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