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髦范 >

教育 >儿童读物 >

初中教学随笔(合集15篇)

初中教学随笔(合集15篇)

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学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教学随笔(合集15篇)

初中教学随笔1

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

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

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

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初中教学随笔2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育课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课堂内容,发现学习的难易点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学生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在坚决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同时,不能淡化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加强体育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力的培养。加强体育活动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收获良多,经验与教训共存,喜悦与失落同在,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教会了我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但依然面临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缺乏经验,对教学难点重点把握不住,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分组教学,和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而以上这些在体育教师职业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如果仅仅按照单一方式来考核学生投篮掌握情况的话,很难准确的评价不同阶段的学生,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发育的情况参差不齐,很有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可以投三分球,而有的学生连罚球线这个距离的投篮都很难完成。而此时,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了。像这样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更合理的评价方法是,依据学生身体发育的差异,制定不同距离的投篮目标,不仅可以很好的考察学生对这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能很好的鼓励孩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往往直接影响了本堂课的学习成果。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要提高兴趣,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同时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紧张的体育课变的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之灵活运用走、跑、跳、投等基本技能,在玩中得到锻炼,同时在游戏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好作风,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而非一个漂亮的结果,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只有勤恳踏实的将自己的每一次付出,耐心的浇灌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等到“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天,便是对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最好的诠释。

初中教学随笔3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学生的基础有高有低,因此,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在上制作装饰画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闲暇时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热潮在校园里掀起……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不仅具有启发、展示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利用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身处穷乡僻壤,没有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参观,也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可供学习,更没有画家的画室和工作坊可访问,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开办卡通画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水粉画展览,装饰画展览,看到同学的作品,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学生都美滋滋的。在学生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让校园增添了一些艺术的氛围。

四、利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与人。学校新建了多功能教室,我就利用网络直接向学生呈现各种美术教育信息,如:中国刺绣历史,唐三彩、中华陶俑、中国画笔墨情趣等,以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便于他们认识、理解、接受、领悟,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这种有别于平时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更受学生欢迎

以上是美术教学中一点浅薄的认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继续为之努力。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农村的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

初中教学随笔4

长期以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对一些语法点的举例过程中,我一直是先说中文,然后再给学生翻译成英文,很少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译。

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反正有老师,课堂学习中,老师自己会把句子说出来或是写出来,用不着他们自己动脑思考。于是这两天我一改常态,让学生自己说中文,然后再翻译成英语,结果不难想象,学生都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即便是一些最简单的句子。当然,这一切都是我长期包办的后果,都是自己不放心学生的结果。英语课堂中,一些本应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却让老师给包办了,这样学到的知识点很快就会被遗忘,同时学生不经历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也就不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其实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给学生机会,先要求他们自己去尝试、去做,让他们经历思考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和对知识点的见解,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和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教学随笔5

一、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资料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潜力,理解潜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比如此刻我教的有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个班的同学很活跃,设置问题就不能太放手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毫无章法;而另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安静,我们得让他们有话讲,适当地设置幽默环节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比较理想的教法是老师必须要担好引导者的“职责”,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成为一名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然后爱心只是是作好称职老师教好书的前提。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要作一个好老师,不仅仅要能得学生心,还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识上都就应让学生佩服,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才会甘心听从你的教导,才会喜欢上你的课。老师对学生的承诺必须要做到,比如学生那里收缴到的一些小物品,必须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归还,否则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老师没有信任感后,无论你实施的什么制度和提出的推荐,学生会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管理和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

备课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上课过程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我经常让学生做到“三动”既多动脑、动口,动笔,拿着笔上课,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违纪,应亲自参与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给班主任,否则威信只会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数多了,学生只会厌烦你。

四、学生的作业检查要落实

除了每一天上交的作业纸作业以外,然后对于练习册和一些辅导作业,检查任务就交给小组长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来检查,小组长的作业由科代表来检查。

初中教学随笔6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

初中教学随笔7

其实每次走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怎样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怎样样才能透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其实音乐课是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歌星影星,相反的却是孩子们对教育部门精心编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更不用说那些让学生们听起来枯燥乏味的欣赏曲了。我们的教材不必须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学校实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深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一、课堂音乐教学重点教什么

音乐课不单纯是唱歌课,但仅唱会歌曲的多,如何唱好歌曲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专学唱歌,长久以来,学生就会感受到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注意力集中到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里。

器乐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

欣赏课并非文学课。有些老师的欣赏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要掌握好定位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而忽视了课堂突发,临时应变等。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理解器,。

总之,此刻的音乐课堂仍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初中教学随笔8

(一)

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能够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二)

把初中数学课程比喻为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

1、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这就是这棵树的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动力。

2、初中数学课本最基本的概念及运算,好比这棵树的主干。所以无论如何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清晰简明、精炼扎实、贯通一体为要,同时要反复提炼、归纳,使之在学生心中变得愈简明愈好。

3、围绕课本上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灵活运用的习题,好比这棵树上的枝叶。充分运用这些习题培养学生应用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解决种种具体问题的潜力。

4、树的枝叶不宜太多,太多了学生会太累。也不能太乱,太乱了学生会太烦。更不能用别的树上的枝叶来折腾学生。

5、当学生在做任何习题时,最好能时时提醒他们要从树的`主干上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种种貌似繁杂习题中,看到它们其实是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简单运用的真面目。

6、时时使学生心中只有一棵简单清晰、有条不紊的初中数学之树的体系,有一充满勃勃生机的根及坚实简明的主干支撑着初中数学知识的全体。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从容简单的心态来应对任何貌似复杂,但实质上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数学知识杂乱无章了。

一旦使学生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功课、作业、考试,也无非是课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的变体形式,真正明白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迷底,学生就不会被日积月累的知识所累、所困,而是能持续简单、清醒的心态来应对各门功课、考试乃至将来的中考、高考。

其实,各门功课的学习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点清楚,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知识的末梢上过多地消耗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反倒没有精力去重点知识了。

(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潜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用心的好处。

1.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4.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5.运用反思过程中构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

6.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能够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初中教学随笔9

在一次化学评优课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片段:当老师演示二氧化碳熄灭阶梯蜡烛火焰的实验时,出现了意外情况,她第一次将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倾倒向烧杯里,结果两只蜡烛都没有熄灭,听课的学生群中发出“嗡嗡”声,老师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于是她拿起第二瓶二氧化碳又向烧杯中倾倒,这时几十双眼睛都盯着烧杯里的蜡烛,结果更是出人意料,高处的蜡烛先灭了,学生中一片哗然!老师有点不好意思了,她请一名学生上来帮忙又重新点燃了两只蜡烛放入烧杯里的阶梯上,重新演示,低处的蜡烛先于高处的蜡烛熄灭。终于“成功”了!此时从台下传来学生们的一片掌声,老师也如释重负般露出了笑容……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老师锲而不舍的精神的赞许,同时也是为终于见到了实验预想效果而感到高兴,但是作为听课者的我却有了更多的思考。

该实验是想通过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来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两个性质,其一是不支持燃烧;二是密度比空气大。教师演示的实验目的也是想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此结论。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或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影响,实验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教师置之不理只考虑预期效果要与书上的结论保持一致,那学生会对该结论产生怀疑,或者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管什么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只有这才是真理!而实际上不管出现什么实验现象,事出必有因,如果蜡烛燃烧时间长了,烧杯容积过小,烧杯内温度很高,那二氧化碳是倒不进去的,所以蜡烛不灭;

如果倾倒二氧化碳的位置不合适,高处的蜡烛先灭掉也有道理,等等。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失败的次数将大大超过成功的次数,没有经过失败或错误的教训而直接从顺利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脆弱和肤浅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失败的实验或有异常出现的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如果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总结经验后重新演示,即使改变了教学计划,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收获却是很大的,坏事岂不变成好事了吗?

当然每个授课教师都希望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与预期完全一致,但是一旦出现异常,教师必须为过程中所发现的新的或未曾预料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否则我们的学生会因而失去了很多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教师上课心中要永远装着学生,是为学生在上课。

初中教学随笔10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事历史教学有一段时间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1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做为初一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长久以来,我们的老师恪尽职守,对课本知识进行精心的解读和归纳,把一个个历史知识“块”,梳理得条条缕缕,解析的细致全面,然后塞给学生,让学生花大力气去把它死死记住,不必多问为什么,关键记住是什么!我们在知识的记忆上花了太多的心血。学生的.脑海里也总这样认为学历史不就是背吗?学历史就是背就是记,教历史就是勒令学生去背、去记,这不能不说是历史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历史学科的悲哀!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与我们现

实隔着尘封而厚重的烟雾,我们总要求学生隔着这重烟雾记住烟雾那边的事,却很少让学生穿过这重烟雾,深入到过去,深入到历史中,去感悟,去体察,去思索,同历史进行对话,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往者已逝,来者可追。我们需要置身于历史中去,探究这一段历史是怎样形成的,要站在历史的古道上思考,又要鸟瞰历史,用宏观的视野去考究,就事论事的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是无法看透看广的。

历史是极富理性的探索前进的轨迹,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和智慧,也要对历史进行思辩和批判,我们不是思想家,但学习历史,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我们不仅要明白历史事件,知道它是怎样的情况,而且还应该去求证,弄清楚为什么,对历史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做深入的探究和思辩,才能聆听历史老人智慧的声音,才能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正如钱乘旦先生所言:历史不是一个人人都能看得透的东西。你要是能够看得透看得深,看得懂,那么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初中教学随笔11

一、科学语言

所谓科学性语言是指在舞蹈教学中按照科学的要求正确无误的阐述舞蹈知识、要求和理念,消除教学中的随意性,不说没有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断性的废话, 也不充许模棱两可或者含糊其词。

二、感觉性语言

学习舞蹈与学习文化知识不同,后者绝大部分是前人业已证实的.,比较可靠的间接经验,我们只要理解吸收就行了,而前者必须亲自实践,在做动作过程中由大脑指挥身体运动作用于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从而产生神经兴奋,这种兴奋传入大脑皮层引起运动感觉,这种感觉是人体运动中必然产物,也是指导动作的重要因素。

三、艺术性语言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而又十分贴切的艺术语言来描绘舞蹈动作的意境特别重要,它既能促使学生把动作做得尽善尽美,又能丰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但这决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自我发挥。也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总之它不能矫揉造作,不能为艺术语言而艺术语言它必须符合动作的科学性原则,在这个范畴内寻求相适应的艺术语言。

总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科学语言是基石,感觉语言起领航作用,而艺术语言赋予前两者以生命力,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以科学的语言正确运用感觉的、生动活泼的、富有教学效益的语言,使我们的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为艺术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初中教学随笔12

为了更好的迎接期中考试,我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的背记复习材料,为了降低背记难度,我特意照搬了平时上课时导学案中填一填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背记的时候能回忆起上课时的一些情境,从而让背记可能更容易一些,同时我还设定了背记的时间和内容,并要求同桌互相帮助提背。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发现了不少问题:

1.部分学生的执行力不够,没有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读两遍背记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同学帮忙提背;

2.背记方法不当,很多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

3.存在作假和包庇的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我采取一些措施改进:

1.课堂上拿出相应的时间检查学生学生背书落实情况,必要时要求全班同学齐读多遍,达到强行记忆的'要求,对于背书较差的同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2.指导改进背书方法,我大为推广减法背书,就是不断的划去已经熟悉、会背的内容,集中精力攻克还不熟悉、不会背的内容,这样需要背记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又由于做了标记,学生巩固也更容易。

3.对于作假包庇的学生多加批评教育,加重处罚。

经过实践,发现背记的效果明显的好了起来。现在回想起来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不就是在一个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吗?教育最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我们才有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初中教学随笔13

只有学生思维动起来,学习才成为一件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我们提倡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通俗地说就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不是老师一味口头上强调的“大家要自主学习”就能生效的,而是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一定的形式,来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小组活动是自主合作学习的一种最好途径,这种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学习交往能力。小组活动如何做才能扎实有效?下面的几点是本人经过实践和思索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合理分组。合理分组是小组活动有效的前提。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全班按学习情况均衡搭配。这样,在小组探讨交流时,每个小组都会有领头羊,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朝着合理的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可以起到引领、点拨和讲解的作用,学习能力弱的也能得到提升。

(二)小组内合理编号。编号可以按照学习能力来编,不要很明显得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由高到低排成1——4号,这样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心理失衡。编号一定要有规律,但可以打破一点常规,比如说可以让每个组学习能力最差的为1号,最好的为2号,学生的心理可能更容易平衡一些。编号便于老师的宏观调控。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也可以在小组探讨交流后,在小组间的交流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求每个小组同一水平的学生起来交流,并且把这一环节作为对小组活动的.一个评价,这样既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也可激发学生小组活动时的互相帮助,强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活动形式应丰富、多样。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会使课堂呆板,毫无生气。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采取小组内探讨、小组内检查等方式,还可以通过组组竞赛、男女生竞赛,使学生乐于活动,并从中获得活动的快乐。所以,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尽量设计适合活动形式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易于并乐于完成。

(三)在活动前应对活动作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预见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小组活动的问题,及时地做好疏导。使学生在活动时,没有很大的障碍,或者说使障碍通过小组活动可以克服。

(四)及时对小组活动作出评价。及时得当的评价对小组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老师要对小组活动给予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要把每一个学生的出色表现和进步适当地归功于小组,也要把个体的一些不足适当地归咎于小组,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的小组意识,会使个体在小组活动时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组间的竞争意识。

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关系着课堂效果和课堂效率,活动过程又关系着小组活动是否真实、有效。我们应做好小组活动的每一步,从而通过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中教学随笔14

经过了近半学期的教学,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兴趣比对历史的兴趣更为浓烈许多。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初中教学随笔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课文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体会作者文章的特色,学以致用,为今后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基础。要使学生得到发展,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话语自由空间,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实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多读书,善于积累,勤动手是提高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关键。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呢?现就此话题谈淡几点具体的做法。

1、日记或者片段描写入手,激发写作兴趣:

“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求真、向善、爱美。”(魏书生)从日记入手激活学生兴趣,在爱好兴趣中打开学生写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学会观察,写好分类日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分类别的写日记的方法。第二,创设情景,写好活动日记。“运动会”、“五四”、“十一”、 “教师节”、“元旦”等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写起作文来新鲜、刺激,就能抒写真情实感。并用“新闻发布台”、“故事笑话林”“手抄自办报”、“班级明星榜”、“聪明一休屋”等形式,营造作文环境。以此来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各种”生活信息,真实地、创造性地“再现”到文章中。

2、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②这样的作文教学能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思考,实现全体参与、个别辅导。拓展写作空间,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材料,促进思维和表达。

写作时应该做到:

一、学会审题,把握选材。

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只有弄清题目每个字的含义,才能确定中心。所以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初中以记叙文为主,应注意题目的范围和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接下来是如何选材,有些同学作文中心不突出,内容没有详略。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概念:选材必须围绕中心,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要详写。接着给他们作文趣目,让他们确定中心,概述所选的几件事。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如何审题和选材有了正确认识。

掌握了审题和选材,还不能写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它告诉我们材料的积累是写作非常关键。

二、拓宽阅读面,善于发现。

如果我们仅凭借语文课内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男边的人、事、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异且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电子时代,电视与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给学生比书本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知识。面对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应如何选择呢?我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看,在家长的帮助下认清真善美假丑恶,提高提高的审美能力,并把它和看书、参观,做游戏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各种积累相互联系,更系统化。而网络为学生打开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我们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识。

三、勤于积累,注重练习。

写日记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写一次随笔,把最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每天有一名学生把自已所写抄写在小黑板上,课间同学们帮助他论证字、调、句的错误。使同学们少写“土语”,多用“雅词”。总之,凡自已的亲身经历,喜怒哀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读书、看报,积累了知识。仿写、改写、周记、书信掌握多种写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又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又不加重学生负担,达到多练的目的,提高写作速度,效果较好。

标签: 随笔 初中 教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imaofan.com/jiaoyu/ertongduwu/54p47.html